荀慧生成为“四大名旦”的幕后推手,后来二人竟老死不相往来
与梅兰芳、程砚秋相似,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也是在票友的托衬与辛勤付出下,才在京剧舞台上闪烁出耀眼光芒的,虽然辅佐他的票友缺乏梅兰芳身边票友党那样的阵容和声势,也没有罗瘿公那样的博学和声望,但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票友,陈墨香在他的演艺生涯中曾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。
陈墨香是生于光绪中叶的官宦之后,名敬余,自号观剧道人。他博古通今且熟昆曲通皮黄,兼钟爱评剧、梆子等地方戏曲,是一个集青衣、花旦和刀马旦于一身的著名票友。
20世纪20年代初,随着梅、程、尚三位旦伶不断推出各具特色的新戏,京剧舞台上旦角戏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。如此形势,对于在上海唱红的荀慧生来说不啻十分严酷。
荀慧生出身贫苦,又是半路改行的外乡人,他既没有如齐如山那样的“戏袋子”做后盾,也没有如罗瘿公那样的恩师指点,甚至都不能像尚小云那样有个编新戏的剧作合伙人,所以仅凭着个人孤身奋斗与这三位名旦根本无法抗衡。
展开剩余76%
此时的荀慧生急需友人辅助,因此才子票友陈墨香出现在他身边就更显得非常及时且宝贵。
1924年,经好友王瑶卿出面,陈墨香下海专为荀慧生创作剧目,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剧本创作与戏剧史论的研究方面。
和齐如山与罗瘿公不一样,陈墨香自己本身就工旦角,所以他写的旦角为主的人物故事戏可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性格。
更重要的一点是,他不但熟悉舞台表演,而且与很多演员关系甚好,极为了解他们的艺术高下与特点。因此他在为荀慧生创作的剧目中不但突出主演的特色,而且根据配角特点因人点缀,从而通过主要配角各展所长更好地衬托出头牌荀慧生的艺术形象。
这类独出心裁的剧本一上演果然赢得了观众喝彩,从而也将荀慧生推到更高的艺术台阶。
陈墨香是位高产作家,十余年间专为荀慧生编写和改编的剧本多达50余种,在推动荀慧生走向艺术成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荀慧生一生演过的剧目多达300出,但是只有陈墨香为其创作、整理和移植的《钗头凤》《杜十娘》《霍小玉》《红楼二尤》《鱼藻宫》等40余出戏才形成荀派艺术的基本剧目——可以说,没有陈墨香的创作就没有荀派艺术的根基。
正是在陈墨香的鼎力相助之下,荀慧生1927年获得四大名旦美誉,虽然位居末位,但俨然已是功成名就。
陈墨香与荀慧生年龄相差16岁,他们的关系不似罗瘿公与程砚秋,而且两人的自负个性都很强。十年之后,他们二人失和分道扬镳,以致1942年陈墨香去世荀慧生也没去吊唁。
当时,很多人公开责骂荀慧生无情无义,使得荀慧生十分被动。不过荀慧生似乎心里并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合作者,据说一个月后他在长安戏院演出《钗头凤》,将得到的收入400余元由朋友转交给陈墨香家属。
正是因为这段理还乱的往事,荀慧生后来一直不肯承认陈墨香为荀派艺术形成做出的贡献。据和宝堂先生在《纪念荀、尚百年纪念文集》中撰文,荀慧生曾说:“我与敬余情意已绝,外人不知道实情,均属胡乱猜疑。”“竟然有人说我荀慧生是唱陈敬余的剧本才有今天。岂不知,在我认识陈墨香之前就已经是荀慧生了。当时他正在穷困之际,跟随我之后,才开始发展……”
或许因为荀慧生有言在此,在后世又有了一场“先有荀慧生,还是先有陈墨香”的讨论,拥陈者与拥荀者各抒己见,在“造就荀派艺术的主导者究竟是荀慧生还是陈墨香”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。
暂且不讨论这个头疼的官司,不可否认的一点是,陈墨香是个文采横溢的剧作家,他除了给荀慧生创作,他还为王瑶卿的弟子程砚秋、尚小云、王玉蓉、章遏云编写过剧本。他一生创作改编的剧本有一百多个,其中很多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作品。
陈墨香晚年受聘于专职戏曲研究单位和中华戏曲专科学校,在各报刊发表过《墨香剧话》《墨香随笔》《寒香亭剧话》《活人大戏》《梨园岁时记》等大量专栏作品,但只有与潘镜芙合著的一本《梨园外史》传世。他于1942年去世,享年58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